地理
中国
生态学

中国华北地区为什么会如此缺水,是倒霉碰上了,还是人为的?

关注者
188
被浏览
364,665

44 个回答

谢邀。

华北平原降水
降水量不够充沛,但集中于生长旺季,地区、季节、年际间差异大。年降水量为500~900毫米。河北省中南部的衡水一带降水量<500毫米,为易旱地区。黄河以南地区降水量为700~900毫米,基本上能满足两熟作物的需要。
平原西部和北部边缘的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可达700~800毫米,冀中的束鹿、南宫、献县一带仅400~500毫米。各地夏季降水可占全年50~75%,且多暴雨,尤其在迎受夏季风的山麓地带,暴雨常形成洪涝灾害。降水年际变化甚大,年相对变率达20~30%,京、津等地甚至在30%以上。



根本原因:华北缺水主要是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不足的矛盾造成的。华北平原的水资源不能算少,但是难以负担京津两个超大城市,以及一众百万人口城市。

其他原因:1、水利工程的修建改变了地表径流,影响局地气候。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之后。大修水库和入海新河。黄河上中游水利设施的修建,也节流了大量入海径流,影响了下游黄淮海地区的地表径流量。近年经济发展,城市农村工农业用水增加,更加依赖水库,致使不少河道干枯断流。

平原多低洼地、湖沼。集中分布在黄河冲积扇北面保定与天津大沽之间。由于 黄河挟带大量泥沙以致黄河决溢、泛滥、改道频繁。1949年后进行了改造治理。由于春季蒸发量上升,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少,加之以人为原因,华北平原常会出现春旱的问题。

2、中游湖泊,洼淀的干涸,蓄水功能消失。上游来水减少,水利灌溉增加。华北平原集中了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三个商品棉基地,棉花是高度耗水作物,无论是依靠地表水灌溉还是地下水,都消耗了华北有限的水资源。

3、水质性缺水。华北尤其是河北以钢铁等重化工业为主加之工农业人口密集,生产生活废水排放不达标。造成环保欠债,水体富营养化,水污染浪费严重。

4、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表下沉,海水倒灌。

5、省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结构性缺水。

6、缺乏行之有效的水资源利用保护体系。

7、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造成年度性和季节性缺水。华北平原多春旱,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正值冬小麦返青,农田需水量大。

编辑于 2016-02-22 10:34

本来是够用的,不用超采地下水。

拿河南河北举例吧,

河南基本稳定在230亿立方,农林渔牧畜142,工业22,其他为生活用水。

河北180亿立方左右,农林渔牧畜110,工业18,其他为生活用水。

年用水量灌溉加林牧渔畜占比60%以上,工业用水10%,生活用水20%~30%。大差不差。

耕地红线强制河南生产了自身所需1.5倍的粮食,每年多耗水40亿立方米左右。

另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分别江生产了自身所需6.x,4.x,3.x,2.x倍以上的粮食。每省多耗水均为十几亿至几十亿立方米。

黑吉降水量大,人少,水还充沛些。河南河北就只能超采地下水覆盖耕地红线用水了。

北方缺水的原因里农业生产是远远大于人口密度过高的,跟工业用水关系更小(是不是感觉自己又被某些媒体宣传骗了)。

所以才有南水北调这个国家工程,也因此向河南河北补水的中线工程尤其重要(当然了,肯定不如给上海供电的三峡工程牛币,人是全国人交电费里都有三峡建设费,某种程度上中国近40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都是全国力量办两个三角的事,目前看不知道投资还拿的回来不),京津拿的其实是小头了。

华北平原沃土千里不是夸张修辞,是一句真实的描述,水够用的话,规模化农业加持下,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编辑于 2022-04-14 21:52

上学时候我记得老师说从地理气候水资源来看,说华北平原缺水是不科学的。准确来说是华北地区巨大人口群与水资源的矛盾。

编辑于 2021-05-26 17:59

华北平原地太平了,所以如此缺水。华北平原历来耕地面积多,导致人口密集,国家也不可能让华北平原大面积休耕或还林,然后让其他省份养。需要的农业用水多,自然就缺水了。河北与湖南比较,人口多二分之一,面积略低,而耕地面积是湖南的2倍以上(湖南森林率55%),农业用水多加剧了干旱缺水。

所以说,南水北调,天作之合,应该再多调一点,方不负华北平原沃野千里。说真的,南方的梯田快奄奄一息了,梯田真是种一亩亏一千。等这批不计赢亏的50-60年代老年人过世,谁也阻止不了梯田抛荒,估计江西湖南浙江有效耕地会剧减三分之一。不过这批人过世,人口也会极剧减少,也不需那么多粮食了。

南方出水,国家出钱,北方种粮,也真是最佳组合。

发布于 2022-06-02 22:37

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位于太行山以东,地势平坦,人口众多,面积3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积约占中国的1/5。近几年由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超采地下水,地下水尽乎枯竭,生态环境面临着恶化,水资源缺乏已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制约着本区的经济发展。很多人在想,华北平原的水去哪儿了?



地下水位变化与地表水、河流补给有关,还要受人类活动影响。

首先华北平原天公不作美,近几十年降水越来越少,下降了有3~4成,而大气降水直接影响地表径流与河流水量变化 ,大气降水不足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蒸发量过大造成地表干旱。



其次,京津冀一带分属于海河水系,历史上海河洪水泛滥,已经威胁到天津的安全,为此根治海河,在上游修建了大量水库,这些水库在缺水的季节里没有发挥好调节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水库过分强调利益最大化,偏执地向一些高耗水工业部门输送,没有起到生态补水的作用。也是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



第三,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得不说近几十年来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人口大量集聚给城市用水带来了巨大压力。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都远远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每生产一公斤小麦需要用水480公斤,工业部门火力发电厂、造纸厂用水量惊人,都是耗水大户,也是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第四,我们的节约用水意识还很差,采水政策还没有法制化,即使在人均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澳大利亚,打井还需要审批、报备,而我们国家近几年才得到重视, 这也是导致乱采地下水,引发水位下降的原因。

发布于 2019-09-27 07:51

看到这个问题,非常感慨,虽然下面这段往事没能直接回答问题,但还是忍不住来回答一发。

我是山东人,89年出生,高中离开山东,在我的记忆中,我七八岁到十三四岁这几年(96年-2004年),山东应该是处于非常缺水的状态。

缺水到什么程度呢?

我和爸妈当时住在一个乡镇的学校里,学校旁边有一条小河,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池塘(当地叫“湾”),这条小河,常年处于干涸状态,每年夏天和秋天,上游水闸会开闸放二次水,供河岸两边农民灌溉使用,有时候两次水都是黑黄色的(被造纸厂污染了),有时候有一次可以赶上黄色的水;不消说,池塘那几年是常年干涸状态,连被污染过的水都没得补充。

那几年,一到枯水期,黄河断流的新闻就会出现在齐鲁晚报上,雷打不动;

那几年,泉城济南的最大新闻,不是某个泉眼停喷了,而是某个泉眼居然又恢复喷涌了(一般是趵突泉和黑虎泉见报比较多),要是赶上一次喷涌高度超过一米,我从报纸上看都能感觉到编辑们那种发自内心的开心;

那几年,家里取水从手压式的压水井,升级到了15深的地下水,后来升级到了50米,再后来升级到100米,水质一年比一年差,而且水很咸,烧开之后很多水锈;

我印象中最严重的干旱发生在2003年夏天,所有低于100米的深水井都打不上来水了,我们只能靠学校里面一个150米深的水井打水,每天放学之后,老师们带着家属和孩子,去学校的水井排队取水,等着盼着下雨,一整个夏天,一场雨都没有。周围农村酝酿了几场小规模的祭祀活动,拜龙王的有之,打旱魃的有之,皆无效果,且当时地方上对这种行为比较敏感,遂予以制止。

当地聚餐时,茶余饭后讨论的,是国家要从哪条河给山东调水了,感觉证据确凿的,群情振奋;感觉虚无缥缈的,一顿抱怨之后继续讨论去哪里找水。多年之后,看到过一部约翰尼德普配音的西部动画片《兰戈》,引为神作,引为电影里面那个抱着罐子取水的情节,几乎能立刻把我拉回03年那个焦灼又干渴的情绪里,因此,我把那个片段反复看过十几次,也算是一种怀念过去的感情替代。

就在大家觉得已经到了极限的时候,2003年秋天一个平淡无奇的下午,当时上课的老师,没来由看了一眼西北方向阴沉的天空,彷佛未卜先知一样,沉着的说,今天能下。

如同言出法随一般,不到半小时,雨忽然就下起来了,先是淋淋沥沥,继而一阵狂雷后,一改试探态度,变成了倾盆而下;接连下三天,是真的几乎不停的下了三天暴雨。

我第一次完成“瓢泼大雨”这个概念的建立就是通过这一次下雨完成的,如今想起来,我觉得用“依萍去要钱那天的雨”已经不足以形容了,从情绪上说,可能“依萍去还钱那天的雨”还可以一战。

每到雨量比较大的时候,老师们就不再讲课了,停下来,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望着窗外看雨,边看边笑。

这场雨下到学校周围年久失修的围墙已经开始坍塌,学校房顶开始扑簌扑簌的掉土块的时候才停下,下完之后,公路边上的壕沟、池塘、地势比较低的土地全都是水,甚至出现了很魔幻的现象,农民要划船去拔农田里的棉花杆。

但几乎所有人,脸上都挂着发自内心的笑,说哎呀,终于下(雨)透了,可算是下透了。

从那之后,仿佛一下好起来了,河里开始常年有水了,池塘里面的水也慢慢恢复了,趵突泉重新喷涌了,黄河不太断流了。

后来,我从山东去了上海,又从上海去了北京,然后从北京来到了苏州,再也没经受过那种缺水的绝望,尤其是在苏州,我觉得我现在把童年缺了的水都补回来了,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过上走到小区边上就可以划船(皮划艇)的日子,今天想来,感慨万千。

当然,作为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成年人,我知道灌溉和水利体系能力的恢复应该主要归功于国家宏观层面的调控(南水北调)、水利设施的完善(河道后来整修了几次)、环保部门话语权的增强(造纸厂后来被关了)。

但是,从感情层面,因为那三天大雨来的太令人震撼、大雨滂沱之后的效果过于明显,让我心中始终抱有一个美好的幻想:

不知道是不是接受了祭祀的龙王,在用完香火之后心情大好,挑了一个自己无聊的时间把旁边旱魃给打死了。

编辑于 2022-06-25 22:53

倒霉碰上的,人只是加剧了这个矛盾。

鉴定完毕。

要解决,还得靠人,想听我以后有空再聊。

不能解卦,就不是好的算命先生!

编辑于 2019-09-27 13:20

人为的,超量用水然后年年喊缺水,珍贵的水资源全被浪费掉了

华北平原的18洞高尔夫球场一天要2000-2500立方米水,一个球场按理论最少耗水一年最少也要55万立方米水,实际上一年最少60万立方米

单个高尔夫球场大小可不止18洞,还有几十个洞的大型高尔夫球场,这种耗水量更恐怖,光华北平原加起来就100个高尔夫球场


友情提示,现在评论区吞评论力度很高,评论被吞了的我会在评论区里面单独@你,希望你看到后可以重发下,若多次都未成功发送请私聊

觉得我的回答有用欢迎点赞,喜欢,关注,赞赏,如还有问题欢迎付费咨询

提问者 @欲三更

发布于 2023-05-09 17:39

华北相对于华南和华东,降水较少。这是自然的,也是合理的。并且,过去几十年,华北降水有逐步减少的趋势。当然,最近有转湿迹象。同时,人为加剧了华北地表水的紧张。因为,自古以来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华北很多湖泊都被淤平。淤平的湖泊又被改造为耕地,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周而复始,人口越来越多。近代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又开始采集地下水。这就更显得华北缺水。还有,就是区域外补给也在减少,如黄河的流量就相对过去有所减少。

发布于 2016-02-22 16:23

其他地方不知道,河北南部缺水这个是有多种原因的

1.大量河流上游建立水库,这种情况下,无论降水是否丰沛,地下水补充其实是逐渐枯竭的,这几年河北邢台地区,大量水库定期放水,坚持多年下来,当地地下水提升很快。

2.说华北地区农业灌溉浪费水的,这个没办法,这几个省都是农业大省粮食基地,农田自古以来基本就是这么多了,建国后的水利建设,让很多农田可以灌溉,这种情况比起以前废水肯定废水,但是也没到太恐怖,比较农业灌溉用水,水量大,但是它只是利用一部分,其中一个是挥发到空气里,还有渗透进入浅层地下水。农作物利用只是一部分。但是浪费的大多数重新回到大自然,并没有浪费多少。

3.其实消耗的主要原因,应该还是增长的工业,华北地区当年定位是重工业,几乎每个市都有钢铁厂。钢铁厂可是消耗水的大户啊。还有各种焦化厂、洗煤厂这也是浪费水的大户。

4,很多人忽略了煤矿铁矿,这些煤矿其实才是浪费水的大户了,大型矿还好,上个世纪90年代,大量的私人矿大量开采,为了防止矿坑进水,煤矿是24小时不停抽取的。这些水浪费的可不是小数,而且抽的还是深层地下水。

编辑于 2022-06-13 15:50

只靠生活中节约用水,解决不了缺水问题,因为农业耗水量第一,工业耗水量第二,生活用水排第三。生活用水占比并不大。如果有人非要说每人节约一滴水,14亿人节水可以汇聚成一条河流,那也没问题,只是大家不在一个频道上。

山东河南河北,这都是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每个省都挺多人口,都产那么多粮食,有点超过大自然赋予的禀赋了。通过种子,化肥和灌溉强行提高粮食产量。问题是地下水和每年的降水,黄河的年径流量就那么多,大自然本身已经超出负荷了,如果有几年不那么风调雨顺了,就是环境灾难。有点对大自然过度索取了。

山东都把黄河抽断流了,那时候山东每年用水量在100亿立方米以上,最高达到了惊人的122亿多立方米,这还是官方统计的的数字,实际抽水量肯定更多。连远离黄河的青岛都搞引黄济青工程……

现在经过国家调节,山东用黄河的水量属于全流域第一,每年75亿立方米,河南50亿立方米,河北,山西每年用黄河水分别是三四十亿立方米,山东还是在最下游……

而河北离黄河也不近,连白洋淀都是从河南黄河段濮阳那里抽的黄河水补给……河北钢铁世界第一,也是重化工,重工业省份,钢铁等重工业用水量还用说吗?

到河南了,重工业虽然没有山东河北用水量大,但是河南粮食产量比山东高1500万吨,2012年之前一直都是全国第一粮食大省,之后被三倍面积的黑龙江小幅度超过。国家储备粮里的小麦一大部分都是河南产的小麦,河南小麦产量超过全国小麦的1/4

山东不仅农业用水量大,工业也都是高耗能高耗水企业……

你说山东河北河南缺水不?


还有两个城市和一个省没提,就是北京天津和山西,北京两千多万人口,天津1380万人口,两地面积小人口多,还紧挨着。自身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河北和山西还得给京津供水。河北的永定河等河流都断流20多年了呢。

只靠生活中节约用水,解决不了缺水问题,因为农业耗水量第一,工业耗水量第二,生活用水排第三。生活用水占比并不大。如果有人非要说每人节约一滴水,14亿人节水可以汇聚成一条河流,那也没问题,只是大家不在一个频道上。

山西按理说在华北地区里,属于人口少,地盘也挺大,山多,应该容易汇聚成河流,应该不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可是11个地市的水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山西是个资源地区,采矿破坏环境,洗煤需要大量水资源,钢铁化工等重工业也需要水资源……河流要么断流了,要么污染严重。有些地区每天定时供水,就问你可怕不可怕?

山西也分了不少黄河用水量,可是由于海拔高了好几百米,从黄河抽水要经过多次提高,成本极高,每年的用水量指标并没有用完,山西政府补贴进行抽水,抽的越多,政府亏的越多,……挺尴尬。

海水淡化是毛毛雨,海水淡化成本高而且负面后果严重。不懂的可以搜一下海水淡化有关的话题,想大规模的利用海水淡化解决用水问题根本没希望。也许30年后有可能?

编辑于 2022-05-31 15:38

人为的。华北地区的缺水,不是因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不是因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不是因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重要的事说三遍!华北地区缺水是因为农业用水!一切把华北缺水归结于人口聚集的,都是其心可诛!把华北平原的耕地红线放松一下,华北绝对不缺水。

编辑于 2020-07-25 11:28

我小时候我们村处于山区与平原交界处,这个地方小河很多,不太缺水。慢慢的那些河成了季节性河,然后基本上没什么水了。

1.北方的降水量在变少,小时候经常有发洪水的记忆,现在基本上没有了。

2.以前灌溉用水都是地表的,平原地区有水有河才能浇地,但慢慢都成打井了,很深。

3.工业用水很多。

北方缺水主要还是气候上没有那么多降水,然后是用量很大。要说人为确实有这个因素,但是南方人也是这样的,或者南方人对水还没有北方人对节水意识好。

我想这是个根本原因还是要归咎于气候。不过气候不可控,只能节水了。

发布于 2022-05-08 10:19

1 华北地区本来水资源就少,自己想想知名的那些淡水河淡水湖几个在华北的?2 华北地区人口密度还特别大,因为有某个城市,你懂的。

所以从南北朝开始长江流域,尤其是江南地区逐渐取代华北平原成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不是没有道理的,水网密布不缺水资源,还提供了丰富的肉食来源(直到现在长江流域都是全国河鲜消费的主要区域),气温较高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哪样是华北能比的?

发布于 2019-10-01 00:27

华北平原,一马平川,特别适合种地。

人口规模到了,所有能种的地块都成了农田。

缺水也不是突然缺的,我父母小时候本地还有水稻,后来就是地下水逐年下降,打井越来越深。

自然补的那点水不够用的快,主要还就是用来种地了。

南水北调以后,地下水位开始回升,灌溉也在逐步禁用地下水,农村生活用水也在逐步替代,以后回升会越来越明显。

发布于 2022-06-02 18:44